首頁 > 同心陜西

三百余名臺胞陜西共話“周秦漢唐”同尋“根脈”之源
2023年08月28日 09:16 中國新聞網(wǎng)

  中新網(wǎng)西安8月25日電 (記者 張一辰)8月21日至25日,“姜水迎赤子心香祭神農(nóng)——2023兩岸同胞走進陜西寶雞炎帝故里”系列活動在陜西舉行,由臺灣中華神農(nóng)大帝協(xié)進會等組織的臺灣基層信眾代表三百余人參加此次活動。通過五天的行程,赴法門寺、炎帝陵、乾陵、西安碑林博物館、華清宮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地進行了一場文化與“尋根”之旅。

  炎帝陵前尋“根脈”

  作為炎帝神農(nóng)故里的寶雞,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(fā)祥地之一。位于寶雞市區(qū)南郊常羊山上的炎帝陵,是海內(nèi)外中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圣地。來自陜臺兩地3000余名各界民眾代表于8月22日在此間共同拜謁華夏人文始祖炎帝。

22日,癸卯年兩岸同胞共祭始祖炎帝典禮在陜西省寶雞市的炎帝陵舉行!↑h田野 攝
22日,癸卯年兩岸同胞共祭始祖炎帝典禮在陜西省寶雞市的炎帝陵舉行。黨田野 攝

  “我們先祖炎帝神農(nóng)的發(fā)源地在這里,來到寶雞有一種回到祖先懷抱之感,內(nèi)心感觸良多!迸_灣中華神農(nóng)大帝協(xié)進會理事長李火炎表示,兩岸同胞血濃于水,炎黃子孫同本共源,希望通過宗教文化的交流,能夠助推兩岸民心相通、情感相融。

  地處黃河流域渭水中游的陜西寶雞,古稱“陳倉”。據(jù)《史記》記載:“炎帝生于姜水”即今天的寶雞市清姜河。

  常羊山巔,清風徐來。祭祀活動在象征著九五之尊的九時五十分正式開始。炎帝陵莊嚴肅穆,嗩吶鼓樂齊鳴,供奉在炎帝大殿的“圣火”火種被迎取到祭祀臺前點燃。

  “兩岸同根同源、同宗同祖,是根植于我們血脈的共同精神信仰和文化基因!睂氹u市人民政府市長王勇表示,此次祭祀炎帝典禮的舉行,生動體現(xiàn)了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、手足相親的骨肉兄弟,希望能夠通過共祭炎帝,續(xù)寫兩岸深情。

  “地下軍陣”望兩千載

 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古代規(guī)模最大、結(jié)構(gòu)最復雜、埋藏最豐富的帝王陵墓,是2200多年前人類智慧和勞動的結(jié)晶。出土至今,兵馬俑以它巨大的規(guī)模、高超的藝術水平和空前的文化價值吸引著海內(nèi)外游客前來一睹真容。

 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,氣勢磅礴的“地下軍陣”令臺胞們印象深刻,感嘆“先輩創(chuàng)造的文化令人震撼”。

圖為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。 張一辰 攝
圖為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。張一辰 攝

  “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心情,那就是‘歷史的輝煌’!痹谇厥蓟实哿瓯R俑一號坑參觀的過程中,臺胞管志明如是說。

  “秦始皇統(tǒng)一六國,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。再看今天的兵馬俑,我們哪一個華夏兒女不引以為榮?這是中華文化向世界展示的名片!惫苤久鞅硎。

 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東西長230米,儼然是一個完整的地下軍團。1000多名雄赳赳的武士俑排滿俑坑,車、步兵成矩形聯(lián)合編隊。陶馬的大小與真馬相似,排列有序,氣勢磅礴,再現(xiàn)了昔日大秦帝國的輝煌。

  “無論是秦俑的發(fā)型、胡須,還是掌紋與鞋底設計,其工藝制作的細致程度令人驚嘆!眮碜耘_灣云林縣的許樹福表示,華夏文明在歷史的發(fā)展中不斷融合與吸納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元素,是其能夠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。

  長安之夜聽“唐韻”

  夜幕低垂,華燈初上。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游人如織。很多游客身著漢服,行走于充滿“唐味兒”的街區(qū)中,無論是與“不倒翁小姐姐”互動還是和“詩仙李白”對話,體驗古人的長安“休閑生活”成為此間一景。

  梁布丁在臺灣從事主持人工作,此番是她第一次來到西安。在大唐不夜城,身穿漢服的她直言“有些感動”。

圖為臺灣青年梁布丁身穿漢服在大唐不夜城參觀。 受訪者供圖
圖為臺灣青年梁布丁身穿漢服在大唐不夜城參觀。受訪者供圖

  “穿行于這些充滿唐代氣息的步行街中,我感覺沒有穿漢服反而會比較顯眼!绷翰级√寡,“這里就像一個古今時空的交匯點,‘古人’在這里,現(xiàn)代人也在這邊。我除了體驗身著漢服后的穿越感以外,也希望了解妝造背后的歷史文化。”

  西安旅游資源豐富,隨著文旅市場消費需求日益多元,當?shù)鼐劢刮乃嚪秲、沉浸式的文旅項目?chuàng)新,加快構(gòu)建主客共享的文旅消費新場景。

  “之前在社交網(wǎng)絡上看到過大唐不夜城的圖片,但是到了現(xiàn)場才真實地感覺到‘盛唐風韻’的壯觀,這是在臺灣看不到的景致。”臺灣青年孫小喬說,“中華文化源遠流長,博大精深。值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為之驕傲自豪!(完)

責任編輯:崔景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