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|北京|重慶|福建|甘肅|貴州|廣東|廣西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黑龍江|江蘇|江西|吉林|遼寧|內(nèi)蒙古|寧夏|青海|山東|山西|陜西|上海|四川|天津|新疆|兵團|云南|浙江

首頁 > 健康醫(yī)療

四成人一生中會患這種病 “動起來”就可有效降低風險
2024年10月29日 10:34 廣州日報

  四成人一生中會患這種病 “動起來”就可有效降低風險

  預防卒中 多多運動

  很多研究表明,體育運動本身就可以有效降低卒中風險,還能幫助控制體重、血壓、血糖等卒中重要危險因素;另一方面,發(fā)生卒中后,體育運動、康復訓練促進患者功能恢復,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和認知功能,還可以改善他們的情緒、睡眠和社交能力。

  文/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雪華

  通訊員郝黎、張藍溪、張斌、張誠斌

  今天是第19個“世界卒中日”,今年的主題是“體醫(yī)融合,戰(zhàn)勝卒中”。

  30多歲的廣東云浮小伙子為趕工作任務連續(xù)數(shù)天不休息,身體不適還以為患感冒,意識不清后送院才證實“中風”了;50多歲的阿叔為維持工廠運營也很拼,突發(fā)頭痛后證實是靜脈竇血栓這一特殊類型的卒中發(fā)病。接診他們的神經(jīng)科專家何池忠指出,很多人以為卒中是“老年病”,其實被公認“五高”的卒中很常見且“傷害值”高,青年人患卒中并不少見,從我做起,主動預防,避免卒中的發(fā)生,才是對自己、對家人、對社會作出的重要貢獻。

  卒中多常見?

  四成人一生中會發(fā)生卒中

  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組織編制的2024年世界卒中日宣傳要點指出,卒中是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,具有發(fā)病率高、復發(fā)率高、致殘率高、病死率高及經(jīng)濟負擔高的“五高”特點。

  卒中有多常見?廣東省人民醫(yī)院神經(jīng)科副主任醫(yī)師何池忠接受記者采訪時援引世界流行病學數(shù)據(jù)指出,全世界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一生當中會患卒中,而中國更高,每5個人中就有2個人一生當中會患上卒中,比例達四成。世界上每6秒鐘就有1人死于卒中,每6秒鐘就有1人因卒中而致殘。

  卒中的可怕之處在于發(fā)病急,進展迅速,直擊腦循環(huán)。何池忠介紹,俗稱“中風”的腦卒中,主要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,前者約占80%,腦供血動脈狹窄或閉塞,導致腦組織缺血、壞死;后者腦供血動脈破裂,血液進入腦內(nèi)和腦組織間隙中,導致腦細胞得不到正常氧氣、營養(yǎng)供應而死亡。因此,正如群眾所知,中風后患者會出現(xiàn)肢體癱瘓、語言障礙、吞咽困難、認知障礙、精神抑郁等,嚴重者導致死亡。

  “它來勢洶洶,危害極大,75%患者喪失勞動能力,40%患者嚴重殘疾!焙纬刂艺f,因此卒中被稱為威脅健康生活的“頭號殺手”。

  醫(yī)療服務+體育運動

  卒中防治“雙重保障”

  “時間就是生命”這句話用在卒中救治上非常貼切,缺血性卒中救治核心在于通過藥物溶栓、手術取栓,盡快再通血管,恢復血流,4.5小時內(nèi)溶栓,6小時內(nèi)取栓,患者明顯恢復得更好。在我國,有眾多的卒中中心,在廣州還出爐了卒中急救地圖,設置的卒中綠色通道,患者的檢查、治療都是優(yōu)先的,并實行先救治后付費。

  不過,在擅長急診卒中救治的廣東省人民醫(yī)院神經(jīng)科主治醫(yī)師馬騰云看來,完善的救治、康復體系所提供的醫(yī)療服務,需要與體育鍛煉融合一體,才能提供卒中防治“雙重保障”。

  世界卒中組織最新指出,90%的卒中是可以避免發(fā)生的,今年“世界卒中日”中國卒中學會將主題確定為“體醫(yī)融合,戰(zhàn)勝卒中”,緊密貼合《“健康中國2030”規(guī)劃綱要》提出的“加強體醫(yī)融合和非醫(yī)療健康干預”等理念,倡導以體育運動與醫(yī)療服務相結合的方式,降低卒中的發(fā)病率和致殘率,通過體育運動的力量來預防和戰(zhàn)勝卒中。

  馬騰云介紹,很多研究表明,體育運動本身就可以有效降低卒中風險,還能幫助控制體重、血壓、血糖等卒中重要危險因素;另一方面,發(fā)生卒中后,體育運動、康復訓練促進患者功能恢復,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和認知功能,還可以改善他們的情緒、睡眠和社交能力。

  運動如何預防卒中?

  “體育運動就像是一劑強效‘良藥’,顯著改善血管健康!睆V東省人民醫(yī)院神經(jīng)科主治醫(yī)師張斌表示,通過有效控制四大方面的危險因素,全面降低卒中風險,相當于體育運動為身體筑起一面預防卒中的“保護盾”。

  1.改善血管健康。運動能夠擴張血管,降低血壓,從而減輕心臟負擔。規(guī)律的運動能增強血管彈性,讓血管更加柔韌靈活,血液流動更加順暢,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。

  2.多方面降低卒中風險。運動能有效燃燒脂肪,降低體重指數(shù)(BMI),控制體重,從而減少肥胖帶來的卒中風險。運動還能調(diào)節(jié)血脂降低“壞”膽固醇(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)水平,并提升“好”膽固醇(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)含量,防止動脈粥樣硬化,從而減少卒中風險。運動還能夠提高胰島素敏感性,有助于平穩(wěn)血糖水平,降低糖尿病相關的卒中風險。

  3.強健心臟,提高心功能。運動能夠強化心肌,增強心肌力量,提高心臟泵血能力,保證全身血液供應充足。規(guī)律的運動可以幫助維持心律穩(wěn)定,減少心房顫動等心律失常帶來的卒中風險。

  4.緩解壓力,保護身心。運動有助于釋放壓力、改善情緒,幫助保持積極的心態(tài),從而減少因壓力引發(fā)的高血壓和焦慮等問題,降低卒中風險。

  給三大人群的科學運動建議

  世界卒中組織建議,成年人每周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或者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,可有效降低卒中風險。不過,何池忠建議,科學運動應區(qū)分不同年齡階段,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,并遵循“量力而行、循序漸進”原則,避免過度運動引發(fā)損傷。

  1.健康成年人:建議優(yōu)先選擇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騎自行車、健身操、球類運動等有氧運動,這些運動能夠提升心肺功能;可配合俯臥撐、引體向上、舉啞鈴等抗阻訓練,可有效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;還可加入拉伸運動、瑜伽等柔韌性訓練,有助于提高身體柔韌性和靈活性。

  2.老年人:安全是運動的前提,建議選擇散步、太極拳、廣場舞和慢速游泳等方式運動,避免過度爬山、籃球賽等高強度或可能引發(fā)跌倒的運動。特別要提醒的是,老人要重視力量訓練,因為隨著年齡增長,肌肉流失加快,通過彈力帶訓練、輕重量啞鈴等輕度力量訓練,能夠幫助維持肌肉力量和骨骼健康,預防跌倒。

  3.兒童和青少年:建議運動以趣味性為主,提高其參與運動的積極性。特別鼓勵在戶外、在陽光下進行運動,避免久坐,促進骨骼健康,有助于鈣質(zhì)吸收和身體發(fā)育。

  何池忠指出,還有一類人群——卒中后患者也需要積極進行康復訓練,對恢復生活質(zhì)量非常重要,“約2/3的卒中患者會出現(xiàn)各種后遺癥,卒中后康復治療的最佳時間是發(fā)病后3個月以內(nèi),在生命體征穩(wěn)定和病情無進展情況下,卒中患者應盡早開展康復治療,如果超過1年再進行康復治療,各種功能恢復的效果將有所降低!

  這些康復訓練包括:步行訓練、肢體協(xié)調(diào)訓練、手部精細動作訓練等運動功能訓練,發(fā)音、詞匯記憶等語言訓練,通過游戲或做任務來刺激大腦的認知訓練,穿衣、吃飯、洗漱等日常自理能力訓練等,需要在專業(yè)康復治療師指導下循序漸進,避免過度訓練導致二次傷害。

  除了運動還要做好這些

  1.定期進行卒中危險因素的自我篩查,包括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吸煙、飲酒、超重與肥胖、不健康生活習慣,和其他可能導致卒中的疾病等。

  2.控制好血壓。35歲以上應每年至少測量血壓1次,高血壓患者應每月至少測量1次,高血壓患者還需要進行藥物治療。

  3.控制好血糖。無糖尿病危險因素的人群建議在年齡≥40歲時開始篩查,有卒中危險因素的人群應定期監(jiān)測血糖。

  4.控制好血脂。血脂升高一般沒有癥狀和異常體征,必須通過血脂檢查才能及時發(fā)現(xiàn),20歲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測量1次空腹血脂,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(jīng)期后女性應每年進行血脂檢查,對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,應該每3~6個月就要測定1次血脂。

  5.戒煙。吸煙有百害而無一利,所有人都應該主動拒絕吸煙,并避免二手煙危害。

  6.控制體重。超重和肥胖者可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、良好的飲食習慣、增加體力活動等措施減輕體重,有利于控制血壓、減少卒中風險。

  7.健康飲食。每天飲食種類應多樣化,使能量和營養(yǎng)的攝入趨于合理,每日食鹽不超過5g,少油飲食,控制膽固醇、碳水化合物攝入,避免飲酒。

  8.積極治療相關疾病,如:心梗、房顫、外周動脈疾病等。以上疾病人群的卒中發(fā)病風險明顯高于常人,應定期體檢復查,接受專科醫(yī)生治療,遵醫(yī)囑藥物治療。(廣州日報)

責任編輯:王雨蜻

友情鏈接: 中國政府網(wǎng) 陜西省人民政府 陜西省委統(tǒng)戰(zhàn)部 西安市人民政府 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中央電視臺 央廣網(wǎng) 群眾新聞網(wǎng) 西部網(wǎng) 西安日報 華商網(wǎng) 西西新聞
本網(wǎng)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(wǎng)觀點。 刊用本網(wǎng)站稿件,務經(jīng)書面授權。
未經(jīng)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Copyright ©1999-2023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